缅甸式社会主义
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,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。
|
緬甸式社會主義(緬甸語:မြန်မာ့နည်းမြန်မာ့ဟန် ဆိုရှယ်လစ်စနစ်,直译:「緬甸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」)是指1962年—1988年奈温领导下的缅甸政府推動的社會主義意识形态。更确切地说,緬甸式社會主義是在奈温及其军队發動政變推翻吴努政府后不久,由聯邦革命委員會于1962年4月写的一份经济论述作為經濟發展的藍圖,主張減少外國在緬甸的影響,並增加軍隊的作用,這與過去吳努政府推行的社會主義政策有不同。
在奈温统治下,缅甸的贫穷和孤立程度大大增加,被形容为“灾难性”。奈温当局发行在奈温看來是吉祥的、能被9整除面额的货币,使民眾损失数百万缅甸元的储蓄,导致1988年发生8888民主運動;军方暴力镇压該运动后,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政权,奈溫下台。
简介
1962年奈温發動政變後,以聯邦革命委員會的名義主政,並成立缅甸社會主義綱領黨;1972年,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。
奈溫政權任內,對緬甸本部實行農業集體化、資產國有化,排擠中国、印度商人的影響。對外多次對撣邦進攻,剝奪詔法統治權(用养老金買斷自治權)。
1988年7月,缅甸全国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,奈温被迫下台。不久後另一股軍方勢力接管政權,結束了緬甸式社會主義的實施。
思想特點
緬甸式社會主義被描述為反西方的中立主義和社會主義,但在本質上與马克思主义的社會主義有很大不同。緬甸式社會主義主张在經濟上依賴農民,内政上重視軍隊,思想上以人為本及上座部佛教的調和作用(區别於科學社會主義階級鬥爭)。
影響
緬甸式社會主義對缅甸影嚮是多方面,影響經濟、教育和緬甸人民的生活水平。政府還實施了廣泛的緬甸公民簽證限制,外國援助組織不再允許在該國經營,外國人簽證僅限24小時。學校也禁止英語教授,政府資助學生到蘇聯和東歐接受培訓。
言論自由被廣泛限制,外語出版物被禁止,新聞審查委員會(現在的新聞審查和登記處)檢查所有出版物,包括報紙、雜誌、廣告和動畫片。1962年8月,通過印刷和出版商登記法,政府設立的緬甸新聞社作為服務於全國的新聞發布機構,從而有效地取代外國新聞機構工作。1963年9月,兩份緬甸的報紙《先鋒》和《衛報》被收歸國有。1965年12月,政府禁止私人擁有的報紙出版。
1963年通過國有化法後,共約15000個私人公司被國有化,私人資本被禁止,工業與私人資本建立新的工廠被禁止,直接影響在緬甸的外國人,尤其是印裔緬甸人和緬甸華人,亦導致經濟大倒退、黑市盛行(佔國民經濟約80%)。
参考文献
- Holmes, Robert A. Burmese Domestic Policy: The Politics of Burmanization. Asian Survey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). 1967, 7 (3): 188–197. JSTOR 2642237. doi:10.2307/2642237.
维基百科, 维基, 书, 图书, 图书馆, 文章, 阅读, 下载, 免费, 免费下载, 手机, 电话, 安卓, iOS, 苹果, 智能手机, 电脑, 网络, 计算机, 关于 缅甸式社会主义 的信息, 什么是 缅甸式社会主义?缅甸式社会主义 是什么意思?
留下回复
想加入讨论吗?欢迎自由贡献!